工商時報【曾上才】
本是一個只想當公務員的年輕人,在命運轉了好幾個彎之後,成為雜誌社的發行人,走上這條不歸路,若說「無怨無悔」只是冠冕堂皇之詞,「辦雜誌真的很不容易,要管理的各項細節之繁瑣,若非親自經營絕對無法想像。」支持著洪寶山前進的理念很簡單,「必須讓更多的人懂理財,只有理財才能擺脫貧窮。」這一切,與他的親身經歷有著密切關係。
3歲時,洪寶山連發幾天高燒,家住台南鄉下的媽媽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,直到後來才知道是得了小兒麻痺症,命是撿回來了,但從此行動不便。小時候的洪寶山對此遭遇曾經埋怨過:「為什麼這些不幸會發生在我身上?」但這樣的抱怨並沒有讓他們家中的環境好轉。因此,他將負面的觀念轉變為更積極的作為。
面對生活富裕的左鄰右舍,洪寶山在心裡暗暗發誓:「我一定要勝過你們」,而擺脫貧窮困境的方式,除了具備謀生能力外,就是要讀書。他表示,「現在做苦工圖的是一時的溫飽,如果我不向前,我就沒有機會擁有更多。但我深信我值得擁有更多。」
而悲慘的命運並不因此停止對他的殘害。
「11歲的某一天課堂上,鄰居跑來通知我,告知爸爸出事了,那天甘蔗園失火,身為監工的爸爸必須去救火,卻被燒斷倒下的電線桿,其電線強大的吸力給吸住,然後又彈走落地,我到現場看到已無氣息的爸爸,腦中一片空白,後來送到醫院時已經回天乏術。」
洪寶山進一步述說,他的父親早年是個典型的敗家子,嗜賭嗜酒,對家庭毫無責任感,導致家族親戚將他們家人當成拒絕往來戶,不相聞問,沒想到竟在浪子回頭奮發向上時遭逢厄運,而這,也是老天爺給他的另一項考驗。
國小時除了協助家裡的農活,更得到別人家裡挑廚餘、餵豬,以分擔母親獨自養家的辛勞。自小就領悟出要賺錢一定要創業自己做生意,因此,他只要一有本錢就會去批些小糖果、小餅乾來賣,讓自己的小錢可以變得更多。
「從小我就很有賺錢想法,把做生意當成是興趣。我的第一份生意是在小學時做成的,那時我會去工廠批貨,我的顧客就是左右鄰居小朋友,雖然是小錢,但讓我覺得做生意很好玩。國中畢業時的暑假也沒閒著,嘗試去做各種生意。」
上大學後,必須自己賺學費及生活費的他,當起了二房東,精打細算之下,他不但免付房租,還有多餘的收入。他心裡很清楚,家境貧困的他,除了一方面努力學業,還得努力賺錢,於是他當起了派報生。在派報工作中,他思考著,「每天派報還是要跑一趟,如果我多派報就有多的收入了。」於是他手上就多了幾份報紙。後來他再思考,除了派報之外,這一趟還能有怎樣的收入?於是夾廣告的想法浮上腦海,他開始了拉廣告的工作。
後來生意愈來愈好,他更結集了工讀生,當起了派報王,他出點子,讓這些工讀生們跑腿,小型派報社就這樣成形。
「大三我就買了生平的第一間房子。不過,我的學生生活還是多采多姿的,儘管大部分學業普遍不出色,但我仍保持一定的水準,該念的書還是會唸,而且我還是系學會總幹事呢!」
為了賺錢,洪寶山可說無所不用其極,只要自己想做的就去做,在他眼中沒有做不到的事。曾經在震旦行擔任業務的他,更信膺「沒有賣不掉的商品,只有不會賣的業務」,而拿下最佳業績。
一步一腳印,洪寶山用他的努力打造事業版圖。這段路現在說來甘甜,但沿途卻是充滿了辛酸。就是因為他的兒時歲月都在困苦的生活中度過,洪寶山深知理財的重要性。
「愈沒錢愈要懂理財,而且愈年輕了解這個道理愈有用。」他把賺錢分為四個等級,先是靠自己勞力賺錢,再來是用腦力賺錢,再進一步者,創業當老闆,用他人人力賺錢,最後能夠用錢賺錢,把一塊錢的效益發揮到最大,這就要靠理財。「但還有更高端的,就是用別人的錢賺錢。」洪寶山進一步解釋,就是幫客戶做理財投資規劃,幫助別人賺錢。「看到別人賺錢,是我最大的快樂。」
因此,洪寶山除了經營投資顧問事業外,也經營媒體,透過《理財周刊》從事普羅大眾的理財教育,希冀能提升台灣全民的理財智能。近年來他更成立了理周教育基金會及理善關懷國際協會,推廣理財教育不遺餘力。
再加上教育部擬於103年將理財教育納入國中基測,身為財經媒體領導品牌,洪寶山更覺責無旁貸!除延續過去深入國小校園推廣理財觀念、辦理弱勢孩童理財營(如:原住民、新移民二代孩子)等,今年更結合了其他資源,如三立財經台、CMoney、聚財網、智富網,以及全台北、中、南、東各大專院校,推廣「理財向下扎根 全台走透透」活動,邀請企業家、投資專家一起一步一腳印地走入校園,為青年學子奠定理財投資知識,期能讓學術與實務結合,青年與社會接軌,全民動起來,推動台灣成為理財幸福島。
此外,並將於今年11月及明年4月,舉辦2次大規模的『台股火龍王』虛擬交易競賽(分學生組及社會組),讓投資新手在此平台模擬交易,而投資好手也可在此競賽、相互學習,拿獎金之餘,並可建立穩健的投資觀念,讓理財致富不是夢!
洪寶山強調,理財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只一味地強調賺錢,培育出有錢人而已,最重要的是要行善。當自己財務自由時,也能心有餘力地幫助他人財務自由,如此就步入善的循環,社會當更加美好。
洪寶山說他自己深受母親身教的影響,母親長年禮佛,也以捐贈行善為樂,母親常告訴他:「我們自己用不了這麼多,能多幫助人就多幫助人吧!」於是也啟發了他從事公益的善心。
一直以來,洪寶山一方面積極用腦力跟體力賺錢,另一方面也善用當時僅有的投資工具理財,存定存、標會、買股票、買房子,累積財富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。因此洪寶山認為,「現在金融環境更開放、商品更多元,理財工具更多樣化,我們的選擇更多了。你再不理財,財一定不理你。」
辛苦並不可恥,缺錢的人更需要去創造財富。有金錢的需求,就會有意志力去追求,就會成功。洪寶山從小就不放棄任何可以改變生活的機會。「金錢上的匱乏並不可怕,我們真正的資本在於我們的知識、我們的才智及我們的熱情,而這些我一直都很富有。」
洪寶山辦雜誌、成立協會、基金會,就是希望竭盡所能,推廣理財教育。讓更多人懂理財,從父母到孩子,再從孩子到父母,在台灣的每個家庭都具備正確的理財觀念,當台灣有了這樣正向的循環,就能走上富裕之路,共享經濟榮景